阶级固化:你不得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发布 2019-08-03 / 更新 2019-12-16 / 20,552 次 / 快抢沙发 /

阶级固化这个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及其子孙后代。

阶级固化: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问题。
中国可能在未来十年之后,开始慢慢的凸显出越来越严重的阶级固化。

最近有和一位工作上的合作伙伴聊天,有聊到社会阶级固化这个问题。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。因为这个是关系到每一个人,尤其是每个人的子孙后代的问题。

想要去了解阶级固化,最好的例子就是去看看已经存在严重的阶级固化的国家,那么国家中生活的人们,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英国的纪录片《The Up Series》,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人都值得一看的纪录片,这部纪录片花了七七四十九年,从 1964 年到 2013 年,整整 49 年,每七年跟踪了一次一批孩子的人生,绝对的人生真人秀!

the-up-series

被选中的孩子们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,并做出了明确的假设:你的出生阶级,决定着你的未来。很显然,等你真正看完整个纪录片之后,就会觉得这个论断太正确不过了。

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针对此纪录片描述的文章,写的蛮不错!但是找不到作者。以下内容来自其他作者:

有一句谚语: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。在一个孩子七岁时,把他交给我,我会展示给你,他成年时候的样子。

give-me-a-child-until-he-is-seven

and-i-will-give-you-the-man

在《7 Up》那一集中,底、中、高三个阶级的孩子就已经表现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”的不同特质。

底层:打架是他们最大的娱乐,对未来没什么打算,梦想就是少挨打,不挨饿。中层:男孩有些关于自然或音乐的兴趣爱好,盼望成为科学家或老师,女生则热衷幻想结婚生娃。高层:听甲壳虫乐队,看《金融时报》,业余时间热衷各种丰富的运动与社交活动,对未来早已规划得具体详尽,连中学、大学读哪个都想好了。

而在《21 Up》至《56 Up》中,似乎精英还是精英,穷人还是穷人;高层:虽然没有“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”这么浮夸,但也八九不离十了——进入 BBC,成为大律师,住着大 HOUSE。中层:男生公务员或教师,女生幸福与否则基本取决于婚姻美满程度。底层:除了一个男孩通过考上好大学成为社会精英,其他均经历辍学,早婚,多子,失业,生活常常伴随社会经济的动荡而陷入困境,早早的就有孩子、孙子一箩筐。

看到这里,各位中低产阶级的爸妈是否开始为孩子的前途担忧?

的确,若是以金钱作为衡量幸福与成功的标准,“阶级”确实是某种难以逾越的鸿沟。

但当我耐着性子看到《56 Up》时,我这颗徘徊在中产与低产阶级的心突然又踏实了下来,孩子有出息,赚大钱当然好,但谁说幸福与成功就只有这一种呢?

案例一:生活在贫民窟的保罗,小时候常常一张忧郁脸,长大后没有一技之长,幻想晚年时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杂差。但在28岁时卖掉了自己的房子,带着妻子小孩开着房车走遍整个澳洲,晚年时夫妻恩爱,孩子可人,满脸幸福与平静。

案例二:从小被父亲遗弃,5 岁就在全日制寄宿学校读书的布鲁斯,幼年时就渴望去非洲拯救穷苦人民,成年后放弃公立学校的任教机会,去往孟加拉国教授数学,虽然生活简朴,但从他的语言与神情中我看到了快乐与满足。

案例三:生长在伦敦东区的苏,28 岁离异后便独自带着两个孩子过着紧巴巴的单身生活,42 岁时,孩子离家住校,她再次重返全职,从大学里最底层的助理做起,7 年后,荣升课程行政主管。对于工作她说自己从未有早上起来不想去上班的时候,而生活中,她参加了戏剧社团,完成儿时的梦想,并再次遇到真爱,过的幸福而充实。

这几个主人公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,最终也未大富大贵,但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价值观的幸福。

所以,重点来了,作为中、底层阶级的家长们,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,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过一生?

我从片中看到了这些启示:

健全的心理,是苦难最好的解药。

不得不承认,我们的孩子也会如片中一样,在未来遭遇事业的瓶颈、感情的挫折等等困境,而孩子在遭遇困境时如何靠自己站起来,这将是我们身为父母在今后最为担心的问题。

片中的三个孩子从正反两面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:上文提到的苏与两个儿时好友一起参加了节目录制,成人后,她们均遭受离婚、单亲、贫困。但不同的是苏在画面中总保持着乐观的笑容,享受与孩子的相处,而她俩朋友常常是一脸严肃,满腹恼骚。

最后,我们看到 Sue 越活越美,事业爱情双丰收。

the-government-has-made-this-country-more-and-more-corrupted

而她那俩朋友继续着中年大妈的人生。

另外一个例子:出身底层的托尼,《7 Up》中说想当骑师,13 岁辍学就成了骑师,当被问到如果骑师当不成了咋办,他说那就去做出租车司机。

《21 Up》里他就真的在努力成为出租车司机,在当时的英国成为出租车司机必须经过严格复杂的考试,而托尼对此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自信。他每天骑着摩托车到处熟悉线路,他说“我一定会成为出租车司机,我会向每一个人认为我不会成功的人证明他们是错的,我会拿到证件摔到他们脸上,告诉他们错的多么离谱”。

最终托尼凭着他这种“一直往前看,想做什么就用尽办法去达成”的坚毅与自信,虽然中年时也因做错事蹲过牢,但年老时依旧在西班牙盖了大别墅(西班牙房子便宜),和家人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。

反面的例子:就不得不提出身教师家庭,中产阶级的尼尔。小时候活泼可爱,简直是《7 Up》那集中的颜值担当。21 岁时因考试发挥失常,进了个自己和爸妈都看不上的大学,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工地打短工了。在采访中他回顾过往,表示身为教师的父母早早就给他做好了职业规划——成为大学讲师或银行经理,认为他的人生必须按这个模子去走,除了学习,父母从未教授他任何社会、人际知识。

这种强势与古板,造就了他自卑、压抑、焦虑的性格,而父母过高的期望也让他变得眼高手低,在学业失败后他和父母都无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。长期被父母过于保护的他,在进入残酷和复杂的社会后,完全没有应对能力,而父母的失望与愤怒,更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与自责,变得愤世嫉俗。他甚至觉得自己不配生孩子,因为孩子会遗传他失败。最终他患上精神疾病,失业后不愿让父母知道,28 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,终生未婚,一个中产就这样没落成底层。

启示录:除了钱,我们能留给孩子未来最好的护身符就是一颗乐观、坚毅、从容的心,对生活充满热爱,敢于尝试的孩子总是能遭遇更多“好运”。而那些从小被父母打压得畏缩、自卑,或是被过于保护的孩子,一次挫折就可能打得他爬不起来。“性格决定命运”并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鸡汤。

勤奋依旧是逆袭人生最重要的那张牌,而兴趣与鼓励则是勤奋的起点。

出身农村的尼克的成才之路,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:

小尼克的学术之路源自于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书,书中丰富的色彩与有趣的故事唤起了他对科学的兴趣,他开始痴迷的阅读各种关于科技的书籍。每当他漫步在乡间的小路,周围的花鸟虫鱼,风霜雨雪都是他探索自然最好的材料,他着迷似的想弄清大自然是如何运转。

小学时,有一次老师与同学们正热烈地讨论着飞机知识,老师看到他便很热情的说“你平时那么爱看书,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”,小尼克却心生怀疑:“我真的很懂飞机吗?”。

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,却让尼克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,从此更用心地去钻研科学知识,他说是他的这位老师促使他入了科学的大门。因为乡间人烟稀少,尼克从小缺乏社会互动,在 14 岁的采访中显得是十分害羞。但到了 21 岁时就变成一位谈吐大方的有为青年,他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努力克服害羞,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。最终,尼克凭着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的身份,成为美国著名大学教授,是穷孩子里唯一逆袭成“社会精英”的漏网之鱼。启示录:学习依然是跨域阶级局限的必经之路,但若想把“勤奋”化为成就,还是离不开兴趣的指引与成人的鼓励。

高富帅们赢的不止是钱,而是父母耳濡目染之下的视野与格局。

片中高富帅三兄弟 7 岁就开始阅读《观察者》《金融时报》,听甲壳虫乐队,14 岁时就可以逻辑清晰的讨论起“应该设置法庭判定工人工资提升要求,禁止工人罢工”这样的社会议题。

而三人中的约翰九岁时,父亲过世,家道中落,他靠着奖学金读完大学,但这也并没有影响他最后成为大律师的精英人生轨迹,这更加证明了教育比物质更为影响深远。

而上文提到的苏和她俩闺蜜谈到罢工问题时,只是笑笑说“我妈最近就罢工在家”。

前文那个靠开出租起家的托尼小时候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架,成年后在采访中谈到教育时他说“教育是没用的,只有激烈的斗争,杀了你旁边的人才能走到他前面”“想插队?那就一直惹怒别人,直到他们惹烦了,他们就会让你了”……

孩子的这些思维与习惯都是从哪来?我想高富帅三兄弟的家里肯定藏书不少,在还没手机的旧时代,爸妈回家就是品茶看书,家中一派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的文化气息,在这种氛围长大,孩子自然会认为:关心社会、看书品乐、礼貌上进是和吃饭、呼吸一样平常的事情。

而那些中底层家庭的父母,许多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上,不仅买不起书,没空看书,每天嘴里还算着钱怨着党,心情不好了就顺带打骂一下孩子出气,张口闭口“别人家孩子”。Low 没关系,但把这 Low 气质传递给孩子,那就真没救了。即使有些家长有意识教孩子学习,可能也是上文尼尔父母那种压迫式的教育,“以恶的方式传递恶,以愚蠢的方式传递愚蠢”。

父母耳濡目染下的视野与格局的不同,造就了“高富帅碰到问题会更快的想合理的方式解决”,而“穷孩子则怨天尤人,举步不前,或是以耍小聪明的方式去处理”的差异,而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阶级间难以逾越的鸿沟。

启示录:最近有篇很火的文章叫《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》,里面在有关阶级差异的问题时总结到“除了硬实力(资源)的分配不均,更关键的,是软实力(观念)的高低不一。”

在这个信息时代,即使不是富人,你依旧可以在孩子面前少一些抱怨和计较,引导孩子阅读丰富的书籍,结交不同阶层、家庭的朋友,来丰富孩子的视野与格局。

真实的人生远比电视剧来的更为精彩,14个孩子的真实人生给了我很多对孩子、对人生的感悟,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
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人生的终点,去推断我们现在应该做点什么,以至于年老时少一点后悔。

下一个七年,你会是怎样,你的孩子会是怎样,就在你此刻你的一思一行中。人生的任何一次成功与失败,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,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。

以上内容来自网络,作者不详,侵权则删之。

我们带着上面的纪录片的内容来对比现在的中国:

现在的中国社会阶级开始慢慢变得固化了吗?

个人认为,现在的中国阶级是慢慢的走向固化,但是要达到英国那种程度,这个过程应该还是漫长的,至少要持续几十年,因为中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,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,就是中国的人口流动性与经济的区域性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前中国的社会阶级不会一下子就固化,只是慢慢的有这样的苗头,一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,还有就是人口的大量减少,以及大量出现学徒制传授技艺的时候,中国就会出现如纪录片中一样的较为严重的阶级固化。

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这一代 80/90 后其实已经开始被阶级固化影响了,想一想你们周围过得好的同学,小时候是什么家境,父母是做什么的,这块对比起来你就明白,大部分混得好的,或者是不那么艰辛的,都是家境好的,而且父母在社会上有好的工作或者人脉的。

小时候,我家境是属于中等偏下的情况,父亲在医院工作,算是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工作,至少从小不会饿肚子,而且父亲从小就很关注我的成长,省吃俭用,给我买书,买各种学习设备,在我小时候,我五岁的时候,在村里的小学去上学,结果因为我的年龄小,其他人大部分都是六岁,他们就有机会上学,父亲想要让我早点上学,就帮我转到了乡上的学校,让我能够早一点上学。然后发现在乡上的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是很好,在六年级的时候,做出了一个关乎人生的重要决定,将我转移到镇上读初中。而且在六年级的那个暑假的时候,又富有前瞻性的将我送到英语培训班,就是这一动作,对我以后的英语有非常大的帮助,也在我学习工作中带来了重要的作用。

我在想,如果我的父亲处于最底层的社会,是没有办法保证我后来的成长,甚至都没有可能去读大学,我身边真的是有一些这样的例子。很多人总是不停的拿周围一两个没有读太多书的人的成功个案,来否定社会上已经有的大数据统计的事实:读书多少,是直接关乎你的收入和成功的。假若我父亲没有在他那个年代有自己的奋斗而来的收入与社会地位,也就无法给我提供更好的教育。当然父亲所处的那个年代,有很多客观的限制,一家八个兄弟姐妹,没有上学的费用,家庭条件差,吃不饱,穿不暖。

再另外,我们和家庭条件更好的,更高学位的父母的人,也是存在很大差距的,我们从小觉得考上一所大学,就已经很了不起了,别人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,就已经开始规划国外留学了。我们大学毕业徘徊迷茫的时候,别人已经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规划。在我们还在不停的寻找人生大方向的时候,别人已经事业有成了。王健林的儿子绝不会和我们这些农村出身的孩子一起玩,也玩不到一块,我们挣个钱很难,对于他们来说,或许就是一顿饭的事情。

另外一个,中国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,但是并不知道这个东西能够很大程度的阻止社会阶级固化,就是高考!高考让所有人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,让自己有机会去打破所谓的阶级枷锁。除了高考,真的没有再相对公平的让大家能够有机会超越阶级了!

普通家庭的孩子自己努力还能上演屌丝逆袭吗?

看看这个记录片中,只有一个孩子上演了屌丝逆袭的人生!这个是一个低概率事件,尤其是你想要有巨大的逆袭,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,我们仍然有较大的概率上演一定程度的屌丝逆袭!

现在的年轻人面对这个社会,应该变的是什么,应该坚持的是什么?

有人会说,既然我们的命运已经在我们出生的时候,所处的阶级决定了,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,何必那么辛苦,那么累的去挣扎呢?对,你无法选择你的出生阶级,但是你可以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,要拼命的跳出你这个阶级的思维和视野,多努力接触比你阶级高的人,你才能以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来提升自己,才能够帮你摆脱所处的低的阶级,你要相信,即使你没有能力上演屌丝逆袭,但是只要你更上一层楼,相信 N 代的努力之后,必然会处于顶级阶层,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一代一代而求索!

打赏
本博客所有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。复制或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转自ifeegoo 博客,原文地址《阶级固化:你不得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
上一篇: « 下一篇: »
暂无相关文章
Copyright © ifeegoo 博客 Time is limited, less is more! / 粤ICP备15109713号 / Theme by Hang & Ben / WordPress /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